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一、全球贸易壁垒进入新周期:2026年将成为“全球反倾销超级年”
根据经纬集运对过去八年反倾销数据的趋势建模分析,到 2026 年全球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数量预计将比2025年再增长 18%–24%,呈现出三个明显趋势:
2026年预计有 47 项中国相关税令 到期,将进入日落复审窗口期。
这意味着:
绝大多数将被“自动延长”5年
新一轮高额税率可能继续强化
中国出口企业将长期处于被动环境

2023-2025年间,印尼、印度、巴西、土耳其成为反倾销新增长极。
预测显示:
2026年印度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将首次超过欧盟。
美国、欧盟已开始对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工厂进行“供应链穿透式审查”。
预计2026年将出现以下变化:
45% 的反倾销案件将附带“规避调查”
加工增值率要求将提升至 45%–60%
部分国家将实施“供应链透明度法案 2.0”
这意味着:
出口企业不仅要看“原产国”,更要看“原产链”。

美国 + 欧盟 + 印度
正在形成“三极贸易保护体系”。
欧美可能继续推出“本国优先”政策:
美国电动车补贴排除中国供应链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全面落地
印度强化进口替代(Make in India)
2022–2025 年的数据表明:
反倾销发起最多的三个行业为:
钢铁类产品(占 26%)
建材类产品(占 18%)
化工类产品(占 17%)
预测显示:
2026年建材行业将成为反倾销重点对象。
在2020–2023年,转口贸易更多被看作企业用于规避关税的“应急手段”。
但到了2024–2026年,全球供应链出现结构性变化:
外企大规模分散采购
中国制造需要“国际身份”
美国、欧盟要求供应链脱敏
全球订单呈现“多国加工”趋势
因此,“第三国转口 + 多国原产链设计”不再只是避免反倾销,而是:
经纬集运基于港口数据、贸易流量模型及政策趋势研究,得出以下预测:
2025年东盟占比为18%,预计 5 年内将增长至三分之一。
预计至 2028 年:
70% 的东盟出口将使用 FORM E
对欧美出口的中国企业有 40% 将依赖东盟产地证
原因包括:
关税优惠
可规避反倾销
可规避原产地政治风险
全球对东盟原产国认可度极高
为什么?
巴生港转口吞吐能力持续亚洲前三
加工、换柜、贴标能力最成熟
查验率远低于越南(2024–2025仅为其 1/3)
FORM E 出证速度快
制造业回流政策强,附加值加工更具空间
预计 2026–2030 年,中国制造转口贸易中:
马来西亚将占 46%
泰国将占 32%
为帮助出口企业在未来贸易环境中获得更强韧性,经纬集运推出:
包括:
多国供应链布局
增值率规划
原产地证路径设计
HS CODE 风险评估
马来西亚/泰国换柜
再包装、贴标、仓储
FORM E / FORM A 原产地证
双提单模式
目的国清关负责制
90+国贸易措施监控
行业壁垒预测模型(AI)
订单税率影响评估
日落复审预测
2026年是中国制造出口的分水岭。
壁垒会持续加码,但机遇也正在于:
谁能先建立多国供应链身份,谁就能跨越下一轮贸易周期。
东盟转口贸易不只是当下应对反倾销的方案,
更是企业未来十年的 出口护城河、供应链护照与全球身份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