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2025年10月17日,哥伦比亚贸工旅游部正式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镀锌和镀铝锌石膏板用钢型材征收 37.88% 的反倾销税,并延续实施五年。这一裁定不仅意味着中哥之间钢铁制品贸易成本的显著上升,更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全球钢材出口正进入“反倾销常态化”的风险新周期。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第三国转口贸易 正逐渐成为中国产业在合规框架下保持国际市场通路的关键策略。

一、全球钢铁产业链进入“高壁垒周期”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World Steel Association)的最新统计,2024年全球钢铁出口总量同比下降 4.6%,其中中国钢材出口占比仍高达 37%,但面临的贸易救济调查数量比三年前增加了近一倍。
包括哥伦比亚、墨西哥、土耳其、欧盟及韩国在内的多个市场,陆续启动或延续反倾销调查,税率普遍介于 20% 至 70% 之间。
这一轮贸易壁垒的显著特点是“周期延长化、产品多样化、区域联动化”。
反倾销措施不再局限于单一钢种,而是从结构型钢、板材、焊管逐步蔓延至钢型材、钢构件甚至下游建材系统。换句话说,钢铁出口企业正面临一个“关税与非关税并行叠加”的长期挑战期。
二、南美市场新形势:税负高企与进口替代并行
哥伦比亚是南美钢材进口的重要市场之一,其轻型结构钢材年需求量超过 60万吨。然而,受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及本国产业保护政策驱动,哥伦比亚近年来加大了贸易救济措施的执行力度。
在此次日落复审中,37.88% 的反倾销税率 实质上封锁了中国制造的直接竞争力,进口渠道或将被转向第三国或区域再加工产品。
这一政策信号表明,南美国家未来可能继续扩大针对中国制钢产品的税收覆盖范围,形成区域性的“产业自我保护体系”。
三、第三国转口贸易崛起:供应链重构的现实选择
面对高额反倾销税,中国钢铁企业并未简单退出,而是逐步构建以 “东南亚中转 + 区域合规加工 + 产地再认证” 为核心的第三国转口体系。
这一体系以东南亚国家为主要节点,其中:
马来西亚巴生港(Port Klang) 与 越南海防港(Hai Phong) 已成为中国钢铁产品再出口的重要“转接点”;
企业通过在自由贸易区(FTZ)完成换柜、贴标、仓储或再加工操作,依法获取新原产地证(Form D、Form E 或 RCEP框架内CO);
同时利用 东盟与拉美国家间的低关税协定,实现合规出口南美市场。
这意味着,在合规框架下,第三国转口不仅帮助企业规避高税冲击,更推动了区域内制造业协同与供应链再分布。
四、未来趋势:合规转口将成为“制度化能力”
从宏观趋势来看,第三国转口贸易将从“被动应对”走向“制度化布局”。未来3—5年内,该模式将呈现以下三大趋势:
“贸易+产能”融合化:企业将不再仅通过仓储转运,而是向东南亚设立轻加工环节,完成部分增值生产,确保原产地认定合法化;
“区域协同”制度化:RCEP框架下,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原产地累积规则(cumulation rule)将进一步提升中转加工的灵活性;
“数字化监管”透明化:随着海关电子追溯系统(E-CO、Single Window)的完善,第三国转口贸易的合规性与可追溯性将显著提高,为企业提供政策安全边界。
“合规化转口” 将成为未来全球制造业在高关税时代的长期竞争力要素之一。
五、从风险应对到结构升级
哥伦比亚37.88%的反倾销税率,虽然短期内对中国钢铁出口构成压力,但也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国际布局的可持续性。
第三国转口贸易的兴起,正是产业适应全球贸易新格局的结果——它不是规避,而是一次“链路再造”与“制度创新”的实践。
未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将不仅体现在成本控制和生产规模上,更体现在规则理解、合规设计与全球协同能力上。
在反倾销高压与贸易碎片化共存的时代,谁能在合规框架内建立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转口体系,谁就能在新一轮全球供应链竞争中抢占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