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2025年7月,澳大利亚发布最新公告,明确对原产于中国的精密钢管持续征收高达每吨773.79美元的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该措施将至少持续至2026年9月28日。对于中国出口企业而言,这已不仅仅是利润问题,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出口通路危机。
面对关税高墙持续加码,“如何合法、合规地绕开贸易壁垒”成了全行业必须思考和应对的核心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马来西亚中转出口路径配合产地证CO操作,已逐渐演化为一种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出海解决方案。
一、趋势显现:出口“中转+重构身份”将成为新主流
全球贸易环境已进入高度碎片化与规则复杂化时代,单一出口国身份越来越容易成为关税、补贴审查的焦点。
以澳大利亚为例,针对中国钢铁类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频繁出台且长效维持,在当前政治与经济形势下,未来数年极有可能继续强化“双反+追溯机制”。这意味着,哪怕关税未立即提高,也可能通过企业抽查、供应链反查等方式限制中国钢管“入场”。
趋势明确:直接出口路径风险升高,“出口身份优化”将成为主流操作策略。
二、操作可行:马来西亚中转路径的三步合法合规逻辑
Step 1:正常出口至马来西亚,自带退税功能
中国出口企业将精密钢管以一般贸易形式出口至马来西亚港口(如巴生港),同时完成国内正常出口退税操作,不影响企业结汇与税务处理。
Step 2:马来西亚本地贸易公司换柜+重签文件+CO产地证
货物抵达巴生港自由区后,由当地合作贸易方完成换柜、贴签及商业发票/装箱单重签,并出具马来西亚商会认证的CO原产地证(符合澳大利亚清关要求)。
Step 3:重新报关出口至澳大利亚,合法避税通关
货物以“马来西亚原产”身份重新出口至澳洲。凭借完整的新身份资料链条(文件+产地证+第三方贸易公司发票),成功绕开对中国产品的惩罚性关税,实现合规清关、合法规避反倾销壁垒。
三、未来判断:转口合规操作将成为“标准配置”
未来3—5年内,随着澳洲、欧盟、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强对中国产品的税务压力,以下三大趋势将更加明确:
反倾销税法案更频繁出台,门槛更高,细化程度更强
目的国对产地证、发票链、货权结构的审查将更细致
转口合规化、可追溯化、透明化将成为行业操作标准
在此趋势下,那些提前布局马来西亚等“中立国”出口通道的企业,将具备更强的政策适应力、清关成功率与成本控制能力。
四、与其被税困住,不如主动转身
反倾销政策的本质是政治经济博弈的延伸,它不会随市场意志而自动松绑。对于中国精密钢管行业而言,此次澳大利亚再度延长“双反”措施,仅是众多海外市场壁垒的缩影。
越早认识出口身份重构的重要性,越早找到替代出海路径,企业才可能在下一轮关税加码来临前稳住基本盘。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调整,从“直线出口”到“中转通道”,这不仅是路线之变,更是全球化认知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