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经验专业可靠定制化解决

反倾销动态

东盟贸易格局转向:在泰国关税壁垒与反倾销政策并行下,出口企业如何实现合规突围?

文章来源:经纬集运 2025-11-12 17:00:51

一、泰国反倾销升级:区域贸易竞争进入新阶段

2025年11月10日,泰国反倾销反补贴分委会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 H型热轧钢 征收高达 54.19% 的反倾销税,税期长达 5年。这已不是个案。

过去两年,泰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已覆盖钢铁、化工、塑料、机械等多个产业。

据泰国商业部外贸厅(DFT)数据显示:2024年—2025年间,泰国发起反倾销调查 12起;其中针对中国的案件占比超过 60%;平均反倾销税率区间介于 18%–55%。

在此背景下,泰国成为继印度、马来西亚之后,

又一个系统性使用贸易救济手段的东盟主要国家。

钢1.png


二、政策壁垒背后:区域贸易结构的“再定位”


从表面上看,这些措施是为了保护泰国本土产业;但从区域视角观察,更深层次的动因是——东盟产业链正在重新平衡。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产能外溢,东盟国家逐渐成为其产业承接地。而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在汽车、钢铁、建材领域加快国产替代,对进口产品实施“价格调控”与“税收壁垒”成为常态。

这意味着:

未来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将不再依赖“低价直销”策略,而必须通过供应链重组与合规转口布局,在区域经济体系中找到新的定位。


三、趋势一:第三国转口贸易成为“政策缓冲带”

在泰国反倾销政策日趋严格的背景下,

第三国转口贸易(Third-country re-export trade)

正成为企业维持出口通路的关键机制。

根据东盟统计局(ASEANstats)与UN Comtrade数据:

2024年,中国经由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再出口至东盟其他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 1,050亿美元;

其中约 28% 的转口贸易最终流向泰国;再出口货物中,钢铁及金属制品占比 41%。


换句话说,

马来西亚正成为中国制造与泰国市场之间的“合规桥梁”。

通过在马来西亚自由贸易区(FTZ)或保税区进行

仓储、换柜、贴标与再认证操作,

企业可合法获得由中转国签发的原产地证书(CO Form D 或 RCEP Form),

以符合东盟自由贸易区(ATIGA)与RCEP协定要求,

从而以“东盟产”身份重新进入泰国市场。


四、趋势二:区域供应链趋向“多节点化”与“分布式运作”


传统意义上的出口是“单一流向”的线性链条——

中国制造 → 目的国市场。

而在未来五年,这种模式将被“多节点网络”取代。


 中国:保留核心制造与研发能力;

马来西亚 / 越南:承担中转、组装、贴标、再认证职能;

泰国 / 印尼:作为终端消费与加工市场。


据中国商务部预测:

到2030年,中国在东盟的出口模式中,

通过第三国中转的比例将超过45%,

形成“生产在中国、认证在东盟、消费在区域”的新链条。


这不仅是贸易策略的调整,

更是供应链安全与合规管理的制度性进化。


五、趋势三:数字化监管与可追溯贸易将成为标准配置


过去,部分企业担心转口操作存在政策风险;

但2025年起,随着东盟各国推进电子原产地证(e-CO)系统与区块链仓储备案,

跨国货物流与单证流的监管体系已全面数字化。


以马来西亚为例:

自2024年起,所有自由区仓储企业必须接入MITI电子贸易追踪系统(eTrade 2.0);

货物的入库、贴标、换柜与出货数据全程可追踪;


2025年起,电子原产地证(e-Form D)可在泰国海关系统实时验证。


这意味着,

未来的转口贸易将从“灰色地带”走向“制度透明”,

企业不再需要依靠经验,而是基于可核查的数据链条进行合规操作。


六、趋势四:政策共识推动“区域贸易再融合”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自2022年生效以来,

正加速东盟地区的关税协同与制度互认。


根据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

企业可在任一成员国完成部分加工后,

享受区域内统一关税优惠。


这一政策的核心意义在于——

鼓励跨国生产协作与区域价值链融合。

到2030年,东盟内部中间产品贸易比重将提升至 60%以上;

转口与再出口贸易年增长率将稳定在 15%—18%;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将从“终端输出型”

转向“协同制造型”。


七、趋势五:企业战略从“出口应对”转向“供应链布局”


在新的贸易环境下,

企业需要重新定义“出海”的含义。


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的较量,

而是供应链灵活度、政策适应力与合规透明度的比拼。


对于钢铁、机械、电子等产业而言,

通过在东盟建立中转中心、保税仓与轻加工基地,

不仅能实现反倾销壁垒下的合法通道,

更能在关税与政策变化中保持运营稳定与市场连续性。


八、从壁垒到通道,从风险到机遇


反倾销与关税壁垒并不会消失,

但区域贸易结构正在悄然重塑新的平衡。


未来五年,

中国制造将在东盟形成三重新优势:

制度优势:借助RCEP与ATIGA政策红利;

供应链优势:依托第三国中转实现多节点布局;

数据优势:通过数字化监管实现贸易透明化与信任提升。


当壁垒成为常态,转口就成为新秩序。

当政策变数增多,制度化操作就是唯一的确定性。


未来的东盟市场,不再只是“出口目的地”,

而是中国制造企业优化全球布局、实现区域共赢的战略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