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一、印度市场关税壁垒升级,中国制造出口通道急需重构
2025年10月,印度对原产于中国的氟橡胶(FKM)再次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税率高达8.86美元/千克。
这是印度对该产品实施的第二次日落复审,也是近几年中印贸易中最具代表性的高壁垒案例之一。
不仅如此,印度近年来对来自中国的化工原料、机械部件、钢铁制品等多个品类发起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
形成了系统性的关税防护网络。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合规框架内保持出口连续性,
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必须正视的现实课题。

二、东南亚:中印贸易再平衡的“桥梁地带”
过去两年间,东南亚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中转作用愈发凸显。
特别是马来西亚、泰国与新加坡,依托完善的港口体系和政策透明度,
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进入南亚市场的重要枢纽。
数据显示,2024—2025年度,中国经东南亚转口至印度的出口货值增长近45%,
其中化工产品、橡胶制品和精密零部件占比超过六成。
专家指出,这一增长并非偶然。
它反映出一种趋势——**“产地中立化 + 合规再出口”**已成为制造业在新贸易格局下的关键策略。
三、马来西亚:制度化操作奠定区域典范
马来西亚在东南亚转口体系中的领先地位,源于其制度化的操作体系。
保税区制度完善:巴生港、丹戎帕拉帕斯港(TPP)等自由贸易区具备完善的拆柜、贴标、再包装及再出口功能;
原产地证(CO)电子化:ePCO系统实现线上申请与验证,确保中转贸易的可追溯性;
国际认证衔接:与东盟及南亚多国建立单证互认机制,为后续报关与通关提供合规依据。
业内人士分析,到2027年,马来西亚转口贸易的电子化、标准化程度将全面对标国际水平,
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加安全、透明、合规的中转环境。
四、泰国:制造支点与物流节点的“双重角色”
相比马来西亚以“制度优势”见长,泰国则凭借产业配套与地缘优势成为中转贸易的新增长点。
2025年,泰国政府进一步扩大自由贸易区范围,
并推出“东部经济走廊(EEC)2.0”计划,
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仓储加工及跨境转运功能。
这一政策使泰国具备了从“中转节点”向“轻加工基地”升级的条件。
对于出口印度的中国产品而言,
这意味着不仅可以在泰国完成合规再包装与CO申请,
甚至可在保税区内进行部分组装与检测,以满足进口国的原产地规则。
据泰国商务部预测,到2030年,
东盟区域内约25%的再出口货物将通过泰国完成中转操作。
五、趋势展望:区域联动与数字化将重塑转口生态
未来五年,东南亚转口贸易将呈现三大趋势:
区域一体化加速:
东盟成员国正推进“电子单证互认机制”,
未来马来西亚签发的CO将直接在泰国、越南或印度尼西亚获得验证,
显著缩短清关时长。
数字监管成为核心:
电子原产地证(eCO)、区块链溯源系统和海关风险评估模型的广泛应用,
将使中转贸易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供应链透明度提升:
国际市场对“可追溯生产链”的要求越来越高,
东南亚转口模式的未来将建立在**“合法申报 + 真实记录 + 审计可查”**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只有具备合规操作体系与数字化能力的企业,
才能真正享受区域中转贸易的政策红利。
六、前景判断:从“替代通道”到“战略布局”
过去,东南亚转口贸易被视为应对关税壁垒的“权宜之策”;
而如今,它正逐步演变为企业国际化供应链的长期战略支点。
在未来的中印贸易格局中,
马来西亚将以其制度与港口优势继续扮演“中枢地位”,
而泰国与越南则凭借制造与分销能力,
成为支持中转操作的“产业延伸区”。
可以预见,随着合规机制的完善与数字化监管体系的建立,
*中国制造 + 东南亚中转 + 印度市场”**的三层贸易结构,
将成为未来10年区域供应链的核心构架之一。
七、贸易重心东移,供应链新格局形成
印度的高关税壁垒短期内难以消除,
但东南亚转口体系的成熟,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全新的出口路径。
未来,东南亚将不只是通道,而是桥梁;
它将连接中国的制造实力与南亚的市场潜力,
构建起一个更开放、更高效、更合规的区域贸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