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经验专业可靠定制化解决

反倾销动态

从马来西亚到土耳其:转口贸易规避模式正在重塑中欧之间的贸易格局与物流体系

文章来源:经纬集运 2025-10-22 12:07:56

过去三年,中欧贸易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欧盟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不断扩张,

涵盖钢铁、铝型材、陶瓷、化工、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

税率从 13% 到 90% 不等。


在高关税与市场壁垒并存的环境下,

中国出口企业正通过转口贸易规避模式,

以马来西亚、越南、阿联酋、土耳其等第三国为枢纽,

重构中欧之间的贸易与物流体系。

球磨1.png


一、壁垒加重,出口路径必须重新定义

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

欧盟对中国钢铁及金属制品的反倾销案件累计超过 30起,

其中多数案件在“日落复审”中被延续。

这意味着:

中国产品若直接出口欧洲,不仅税率高企,

还需面对复杂的原产地调查与通关延迟。


在此背景下,企业纷纷将视线转向中转模式。

通过第三国完成部分包装、贴标或仓储环节,

再以当地原产地身份出口欧盟,

成为一种合法、可持续的合规解决方案。


二、马来西亚:东南亚“中转桥头堡”

马来西亚的巴生港(Port Klang)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主要中转点。

该港口拥有完善的保税仓、自由贸易区(FTZ)和国际物流网络,

支持货物在区内完成换柜、分批、贴标、文件重整等操作。


更关键的是,

马来西亚与欧盟之间存在自贸协定优惠与WTO框架下的互认机制,

企业可在当地申请 Form D 或 EUR.1 产地证,

在合规条件下显著降低进口关税。


据马来西亚贸工部(MITI)数据显示,

2025年上半年经巴生港转口至欧洲的工业制品增长 31%,

其中金属与机械类产品增幅最为显著。


三、土耳其:连接欧亚的战略中转节点


土耳其位于欧亚交界,

与欧盟签有关税同盟协定(EU–Turkey Customs Union),

其出口至欧盟市场的产品可在多数情况下享受零关税待遇。

因此,

中国企业通过在土耳其设立仓储或再加工基地,

进行中间组装、轻加工、标签替换与再包装,

再以“土耳其产”身份出口欧洲,

成为另一条高合规、低风险的贸易路径。

这不仅降低了税负,

还让中国产品在欧盟供应链中获得更强的可持续性与市场接受度。


四、合规为本:规则内的结构性调整


转口贸易并非“逃避监管”,

而是在**WTO原产地规则(Rules of Origin)**及

各国自由贸易协定(FTA)框架下,

对出口路径与供应链结构进行的合法优化。


其核心在于:

货物真实流转(货、单、证一致)

产地证合法签发(由当地商会或贸工部出具)

加工环节符合实质性变更标准

换言之,只要操作透明、文件合规,

转口贸易不仅合法,

还符合当下国际贸易“多节点分工”的发展方向。


五、供应链重构:从中国制造到“区域制造”


转口模式的兴起,也正在推动中欧贸易格局的结构性变化。


以往,中国产品直接出口欧洲;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

“中国生产 → 第三国中转 → 欧盟清关”**的多节点体系。


这一转变带来了三大变化:

生产外延化 —— 一部分轻加工环节转移至东南亚或中东地区;

贸易链分层化 —— 出口主体分布多元,供应链更灵活;

合规运营化 —— 企业建立专门的文件管理与原产地追溯体系。


这种“分布式出口网络”

正成为中国制造在高关税时代维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六、从“应对壁垒”到“主动布局”


行业分析认为,

未来五年,第三国转口贸易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制度化:更多国家将与欧盟签订FTA,为中转提供政策保障;

数字化:电子原产地证(e-CO)与区块链追溯将成为监管常态;

协同化:中东、东南亚、土耳其将构成中欧贸易“外环通道”;

绿色化:碳足迹、环保标准将纳入转口合规评估体系。


可以预见,

未来的“中欧供应链”将不再是一条直线,

而是一张由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网络。


从马来西亚的保税仓到土耳其的自由关税区,

第三国转口贸易正成为中国制造业

在高关税与复杂监管环境中保持韧性的关键途径。


这不是“绕道而行”,

而是在规则之内重塑竞争力。


在全球贸易格局不断演变的今天,

转口贸易的兴起,

正让中国制造从“被动应对”

走向“主动布局”的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