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一、事件回顾:欧盟加征重税,中国紧固件出口承压
2025年10月23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对中国出口的**无头螺钉(Screws without Heads)作出反倾销终裁,对多家中国企业征收54.7%~72.3%**的反倾销税。
这意味着,中国无头螺钉几乎失去了在欧洲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出口成本骤增,部分长期订单被迫中止。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裁决不仅是单一产品的贸易事件,更标志着欧盟针对中国产五金紧固件产业链的系统性防御升级。
这场“高关税冲击”将深刻影响未来三至五年的中欧制造业合作格局。

二、欧洲市场格局:本土替代与供应链再平衡
短期来看,欧盟的这一举措将直接推高进口成本,令当地制造业短期内面临紧固件供应紧张的局面。
但中长期来看,欧洲本土企业(尤其是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的中小型紧固件厂商)将迎来政策红利,产业回流和进口替代趋势将加速。
然而,欧盟内部的生产成本依然高企,人力与原料价格居高不下。
因此,欧洲市场难以完全摆脱对亚洲制造的依赖,尤其在汽车、机械、建筑领域,稳定的低成本供给仍是刚需。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退出,不代表亚洲制造退出。”
新的区域供应链正在形成,而东南亚国家正在成为关键的中转与承接节点。
三、应对方向:东南亚转口成为稳健出口新通道
在反倾销高压下,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企业正在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实现出口延续。
尤其是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凭借完善的保税区体系与国际港口网络,已成为紧固件行业的主要再出口中转地。
通过合法的第三国转口,企业可在中转国完成:
拆柜、核货、重新贴标;
重新申报出口并获得当地原产地证(CO);
以中转国为出口方再次进入欧盟市场。
这种操作符合国际贸易法规,既能确保合规性,又能在不违反原产地规则的前提下降低税负风险。
未来,随着中转国监管体系和原产地认证透明度提升,第三国转口贸易将逐步制度化、常态化。
四、趋势展望:产业外移与供应链分层化
从全球贸易走向来看,“产地转移+多节点出口”将成为未来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主流趋势。
制造环节外移:部分企业开始在东南亚设立加工或装配工厂,以获得本地原产资格;
供应链分层:中国—东南亚—欧美的多级出口链条正在形成,风险被更广泛地分散;
文件合规化:原产地证(CO)、提单(B/L)、装箱单(PL)等单证一致性管理成为关键控制点。
这不仅是一种战术应对,更是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升级的必然阶段。
未来,出口企业将从单一“价格竞争”转向“供应链管理与贸易合规竞争”,真正迈入精细化全球运营时代。
五、未来三年预测:欧洲市场将进入“多源供应”新格局
综合当前政策与市场动态,未来三年,欧洲紧固件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
亚洲供应链再平衡:东南亚在全球螺钉、螺母产品出口中的占比预计将提升30%以上;
欧盟市场结构调整:中低端产品本地化替代,高端应用仍依赖亚洲制造;
贸易通道多样化:合法转口成为企业标准操作之一,供应链节点更为分散;
合规监管趋严:欧盟将强化原产地追踪与供应链透明度要求,促使企业提升贸易合规水平。
可以预见,谁能率先实现合规转口与供应链分层布局,谁就能在高关税时代抢占主动权。
六、挑战之下的再平衡
72.3%的反倾销税,表面上是贸易壁垒,实际上是全球制造业版图重新划分的信号。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是压力,更是重塑供应链的契机。
未来的竞争不再只是价格之争,而是体系之争、合规之争、灵活度之争。
无论是通过东南亚转口、海外仓布局,还是境外轻加工,目标只有一个——
在新规则下保持出口连续性与竞争力。
当贸易壁垒成为常态,
能够合法穿越壁垒的企业,
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