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最近,印度商工部的一纸公告,让中国纸业圈再次紧张起来。
9月29日,印度宣布对来自中国和智利的 原生多层纸板(Virgin Multi-layer Paperboard) 作出反倾销终裁。说白了,就是加税。
这次的反倾销税可不低——
像宁波亚洲浆纸、金桂浆纸、博汇等几家大企业,税率都在 152.27美元/吨;
其他中国企业更高,达到 221.36美元/吨。
税一征,就是 5年。
成本飙升,压力直线上升
对于很多出口印度的纸板企业来说,这一税率几乎相当于“腰斩利润”。
“原材料、人工、运费都涨,这下又来个高额反倾销税,几乎没得赚。”
一位华东纸企负责人这样说。
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是南亚地区纸制品的重要市场,尤其在包装、饮品和印刷领域,需求量非常大。以前靠规模和性价比还能拿下不少订单,现在被“高关税”一堵,局面变得艰难。
企业开始找“出口”
那怎么办?
一些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了 第三国转口。
比如——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有成熟的港口体系,通关政策也比较灵活。
企业如果能在马来西亚完成 换柜、重新报关、申请产地证,产品就能以“马来西亚货源”的身份进入印度市场。
这种方式在合规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降低直接面对反倾销税的风险,也算是为企业争取一点“生存空间”。
行业在变化
当然,大家也明白,这不是长久之计。
短期看,转口确实能解燃眉之急;
但长期来说,还是要靠 产品升级、技术改进、市场多元化。
有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的新兴市场,也有人开始提升纸板的功能性,比如食品级涂层、环保可降解材料,试图摆脱低价竞争的困境。
这次印度的反倾销税一落地,不仅让中国纸企感受到现实的“冷风”,也再次提醒整个行业——全球贸易环境已经变了。
面对高关税壁垒,企业既要懂得“避”,也要学会“变”。
而像马来西亚这样的中转节点,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出口商保持市场活力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