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印度商工部于9月8日正式裁定,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加征反倾销税,税率区间为194—295美元/吨,实施期长达五年。这一决定意味着,中国玻璃纤维出口印度的成本将在未来半个十年持续高企。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长期措施将使印度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以2024年数据为例,中国对印度出口玻璃纤维约43万吨,占总出口量的21%。若税率全面执行,行业每年将增加近10亿美元的税负成本,原有的盈利空间几乎被完全压缩。
印度市场的可持续性存疑
五年的反倾销措施不仅是一次短期冲击,更将改变中国企业对印度市场的整体预期。部分企业或将被迫缩减对印出口份额,转而加大对中东、非洲及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布局。据国际玻璃纤维协会预测,2026—2030年,全球玻璃纤维市场将保持年均4.8%的增长,其中中东和非洲地区的需求增速或将超过7%,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潜在替代市场。
战略应对:转口贸易成关键选项
在新的贸易格局下,第三国转口贸易有望成为企业维持印度市场份额的重要工具。通过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中转国进行换柜操作、申请原产地证,再出口至印度,企业可在合规条件下绕开高额关税。2024年马来西亚保税区处理的中国转口货物同比增长18%,其中建材与玻璃纤维类增长尤为突出。
操作流程简述
头程运输:货物从中国正常报关出口至第三国。
中转处理:在第三国保税区完成换柜、仓储及产地证申请。
二程出口:以“第三国产品”身份出口至印度或其他目标市场,实现合规清关。
未来五年,中国玻璃纤维企业将在两条路径中作出抉择:
正面应对:继续参与印度市场,承受反倾销成本,以高附加值产品维持竞争力;
灵活转向:通过转口贸易与多元化市场布局,分散风险,开拓更具成长性的海外需求。
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径,企业都必须面对一个不争的事实:印度市场的不确定性已被放大,而灵活应对、提前布局,才是未来五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