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全球贸易摩擦持续加剧,中国出口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印度对玻璃纤维征收每吨 194—295美元 的反倾销税,美国对升降门扭簧实施高达 734%—779% 的“双反”关税,还是欧盟对PET纺粘无纺布启动反倾销调查,都凸显出贸易壁垒的长期化趋势。对中国制造而言,如何保障海外市场通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战略课题。
出口困境加剧
过去十年,中国制造凭借产能优势和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但随着欧美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保护主义抬头,传统的直接出口模式受到严重冲击,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部分产业甚至面临被迫退出的风险。
第三国转口成为突破口
在此背景下,第三国转口贸易逐渐成为行业公认的应对手段。通过马来西亚、土耳其、新加坡等中转国,企业可在保税区完成仓储、换柜及产地证申请,再以第三国身份出口至目标市场,从而在合规框架下有效规避直接适用的高额关税。
马来西亚:巴生港 2024 年吞吐量突破 1360万标准箱,转口业务同比增长 18%;
土耳其:凭借亚欧枢纽地位,成为连接欧洲与美洲的重要通道;
东南亚整体:区域政策灵活、港口配套完善,为中国制造提供了更多替代路径。
灵活布局的关键
企业要真正保障市场通路,需要做到“三个提前”:
提前评估:密切跟踪各国贸易调查,提前评估税率风险;
提前布局:在关键中转国建立稳定的转口网络,确保物流与文件链条畅通;
提前分散: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依赖。
未来五年,贸易壁垒常态化趋势仍将延续。第三国转口不仅是企业的“临时解法”,更将成为长期战略的一部分。通过灵活布局和多元化出口,中国制造有望在全球市场保持稳定,并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规避贸易壁垒已不再是个别企业的选择,而是整个行业的共同任务。唯有灵活布局、未雨绸缪,才能保障海外市场通路的畅通与稳健。